01 聚力合作·打造数字化转型实践
治理数字化转型,事关新环境、新能力,重点是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组成的“两张网”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即日起,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聚焦上海在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具备标杆示范效应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典型范例,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上海实践,开辟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赛道,跑出上海产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三年前,从人民广场到浦东机场的单子,新能源出租车的司机一般不敢接,因为一来一回近100公里,跑这一趟车就没电了。而且那时候充电桩很难找,充一次电要三、四个小时;现在,出租车司机开新能源车一般一天只充两次电,而且速度快,在营业时间里花二十分钟充一次电,在下班前再充四十分钟,就可以满足需求。”
谈起新能源出租汽车的变化,上海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汤晓栋坦言,为了解决新能源车充电难、充电慢且续航里程令人焦虑等问题,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应运而生。
2016年12月30日,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正式成立。经过四年的发展,该平台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实现了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含公用及专用)基础设施静态、动态信息的100%接入,基本实现全市充电一张网。
02 整合资源·实现“全市充电一张网”
“一开始,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主要的功能定位为数据收集,一方面为政府提供充电设施运营商的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协助运营商接入平台,帮助其获得相关财政政策的扶持。”
汤晓栋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长,充电网络日益成为能源网和交通网的核心枢纽。在能源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统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静态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充电桩平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纽带作用。在高效配置电力资源方面,平台的数字化优势进一步凸显。
按照规划路线,2030年上海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甚至更多。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可能存在交通拥堵现象,如果充电需求和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会出现两个痛点:堵上加堵,即新能源汽车充电排队;峰上加峰,即在白天高峰期充电需求基础上累加充电高峰。
而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可以通过与同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充电设施信息、交通流量信息、停车泊位信息或电网信息的数据对齐与融合帮助充电桩规划选址定容、合理规划及有效互动,避免这两个痛点。
“五年前,新能源汽车车主充电要去国家电网窗口办卡,充电时刷卡支付;后期各个运营商进入市场后,则要下载各个运营商的应用软件进行支付。对车主来说,要下载多个应用软件。”汤晓栋说,为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便民服务水平,2018年10月份以后,平台逐渐打通支付渠道,将各类充电资源整合起来,建成一张互通的“充电网”。
当前,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市级平台已经打通了与77家主要运营商的支付通道,可提供公共区域90%以上充电设施的启停与充电支付服务,已与216家在上海开展充换电服务业务的运营商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
在地域范围上,平台已接入全市的公共及专用充换电设施11万余个,覆盖全市16个区县。
03 “散建统管”·高效配置电力资源
“联联充电”有多方便呢?汤晓栋介绍说:“你在上海下载这样一个政府平台,公共领域的充电设施,基本都可以使用。你只要在这一个App内充值,结算费用就可以了。”同时,在充电价格方面,“联联充电”跟其他的运营商同步定价,如果某个运营商推出优惠价格,也会实时同步到该平台上。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充电桩数量已达42万,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维持在1:1.2的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现有充换电设施,释放供给侧活力成了关键。
“在平台监测过程中发现,现有充电桩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僵尸桩’,这些充电桩多属于慢充桩、交流桩,充电耗费时间长,利用率较低。”汤晓栋介绍,2020年5月,综合平台数字化分析结果,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从以建设为中心转为以运营为中心。
政府通过评核发放运营补贴,引导重点厂商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推进“慢改快,交改直”。
同时,验收标准从按数量验收,改为按容量验收,使充换电设施既能符合标准,又有效满足居民需求。但由于历史原因,私人领域的自用充电设施存在大量无法联网的“傻瓜桩”,居民区的自用桩建设尚处于“无序建、无序充”的情况。
目前数据平台接入的充电桩是公共领域,小区内并没有接进来。下一步希望相关部门支持自用桩统一接入市级平台,实现‘散建统管’,为中长期可预见的电动汽车规模发展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增加调节手段。
汤晓栋认为,老旧小区增容扩容困难,可以通过平台的统一管理调度,去帮助小区解决电力容量问题,让更多想要买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助推双碳目标达成。